文化风采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暨阳湖风采 > 文化风采 

暨阳湖的历史渊源

发布时间:2012-05-04 浏览:

    暨阳湖,一篇源远流长的史诗,一幅朗月清风的画卷,一曲沁人心脾的乐章。

    古代的杨舍地区,属东海沿岸的沼泽地带,素有江头海尾之称,密布着众多的湖泊港汊。在今杨舍城之南,有一个连绵数十里的带形湖泊,属江南古湖之一,名“暨阳湖”。

    传说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时代,楚人伍员(又名伍子胥)投奔吴国时,沿涂乞讨,住在湖边的小村上,曾击剑高歌。后来,帮吴王阖闾治国,封为大夫。人们为赞颂伍子胥,故将该村称“胥歌村”,该湖称“胥湖”。吴国灭亡之后,胥湖改名暨湖,暨与胥同音。

    公元前二世纪,会稽郡延陵乡升为邑,其东境建新乡,乡治选在杨舍,定名“暨阳乡”。古代“水之北称阳,水之南称阴”,杨舍在暨湖之北,故名“暨阳”,其全称为荆国(即会稽郡)扬州刺史毗陵典农校尉暨阳乡。从此,暨阳也称暨阳湖。到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二年(281),暨阳乡升为暨阳县,县治仍在杨舍,并建造暨阳城垣。至公元四世纪南北朝宋元嘉元年,暨阳县县治从杨舍迁到黄田港口的澄江,不久,将暨阳县改名为江阴县。因澄江位于长江之南,故名江阴。之后,杨舍曾再度建过暨阳县,不久又撤了,矣然暨阳县无县,但城南的暨阳湖却一直流传于世。方志上还记载:暨阳湖中有一小岛,名:“螺洲岛”。可见,暨阳湖一直是风景美丽的地方。

    到了明朝初年,长江喇叭口东伸,长江主航道北移,湖面逐渐淤塞缩小,加上人为的围湖造田,筑坝断流,部分湖区僻为农田,从而失去了昔日浩淼水系的风貌,清末(1877年)杨舍文人叶廷甲父子在编著《杨舍堡城志稿》“暨阳湖考附”中,记载了五百年前的遗迹:“在今杨舍之南,北漍、南漍、顾山镇及常熟界,褒延二十余里间,港汊纷歧,水流平广而清深,湖之在此无可疑。”

    今通过地名对照,考证出古暨阳湖的雏形,具体的湖身东起河阳山西坡,南靠顾山北坡,西至砂山南蓖,南靠顾山北坡,北依长江沿岸,是一条狭长的暨阳湖身,湖底在今南漍与北漍一带。至今留有许多地名如:陆桥的陈家坝、张家圩、苏圩、十字坝、北漍的圩里、李家圩、李元圩,顾山的界圩、赤岸圩,塘市的陈家圩、朱家圩、低圩,西张的陈菜圩、日辉坝、邵家圩,凤凰的樊家圩、让浒、冯马坝、滚塘岸,港口的马家坝、杨家坝、朱家坝等,均属古暨阳湖的圩区与边缘。其具体的湖身遗迹,即是现在张家港港身的陆桥段、北漍段、凤凰段与港口段,全长达20余公里。古暨阳湖的泄水港汊,向南有长泾河、北大塘、大塘河,可联通太湖;向北有奚浦塘、黄泗浦、谷渎港、蔡港,湖水可直通长江。它的湖面水系流贯澄(江阴)锡(无锡)虞(常熟)三县,也是苏(苏州)杭(杭州)通往淮(淮安)扬(扬州)的必经水道。

    暨阳湖风景优美,得到历代文人的涉足。例如文学家苏东坡、小说家施耐庵、画家倪方林等,曾在湖边生活过。如今,借用元代诗人陈樵的诗篇,以反映十二世纪时期的暨阳湖风采:

《暨阳湖》 元 陈樵

白浪浮天雪作堆,羞将俗客洗尘埃。

月从水底沉钩去,船似鸥边泛叶来。

野屋有篱编白荻,渔矶无席藉苍苔。

功曹吟苦多诗渴,拟借平湖作酒杯。

    诗的大意是:美丽的暨阳湖,浪花似雪,波涛滚滚,远接天边;她温柔而羞答答地帮我这老朋友洗刷身上的污尘与心扉的俗气。倒映在水面上的明月,好象从湖底里泛出来一般,时隐时现;我的小船与鸥鸟儿一样,在茂密的水草中,自由荡漾。盛开白花的芦苇丛,特意为我编织成篱笆,排列在房屋的两旁;突出水面的小岛上,长满了绵柔青翠的藓苔,成了我坐卧时衬垫的床席。我迫不及待地吟诗高歌,好像“甘酒解渴”一样,将暨阳湖比作酒杯,她赋予我无穷无尽的诗篇源泉和创作灵感。